就在几天前,韩国新任外长赵显的飞机刚刚在北京落地。赵外长这次来,姿态放得很足,带着任务来的。跟我们这边谈朝鲜半岛的稳定,谈怎么恢复两国的高层交流,谈怎么把因为各种摩擦而降温的经贸关系再搞热乎起来。甚至,他还热情邀请我们参加今年晚些时候在韩国釜山举办的APEC峰会。 一切看起来,都是奔着“中韩友好,共创未来”的剧本去的。外交嘛,讲究的就是一个氛围。赵外长在北京忙着铺路,希望给两国关系加点润滑油,可谁能想到,李在明在首尔的总统府里,直接给这条路挖了个坑。
赵显前脚刚进北京,李在明接受美国《时代》周刊专访的内容后脚就放了出来。这篇专访里,李在明的话说得那叫一个直白,一点没绕弯子。他对着美国记者说, 世界变了,过去那种“安全依赖美国,经济依赖中国”的老路,韩国走不通了,也不能再回去了。 这话什么意思?说白了,就是正式宣告“安美经中”这个维持了中韩关系近二十年平衡的潜规则,彻底结束了。 紧接着,他抛出了最关键的一句,也是今天我们聊的核心: 在新的全球秩序里,在以美国为核心的供应链体系中,韩国会和美国站在一起。 “ 站在一起 ”,这四个字的分量,在今天这个大国博弈的时代,千斤重。
当然,李在明也给自己留了点余地。他说,毕竟中国是搬不走的邻居,历史、经济、文化联系太深了,所以韩国“不能彻底断绝与中国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希望“西方世界能够理解”。 你看,这话术就很有意思了。咱们打个比方,这就好比李在明在宣布家庭成员顺位。美韩关系是“血亲”,是刻在骨子里的,断不了;而中韩关系呢,是关系不错的“邻居”或者“生意伙伴”,可以常来常往,但真到了狂风暴雨、必须二选一的时候,对不起,我得回家,跟家人站在一起。 所以,李在明这番话,不是即兴发挥,更不是口误。这是一次精心策划的、面向西方世界的战略表态。他选择在美国媒体上说这番话,就是为了让华盛顿听得清楚、听得明白: 你们别担心,我,李在明,是自己人。
李在明为什么这么急着表忠心?难道他不知道这话传到北京耳朵里,会让他那位还在北京访问的外长有多尴尬吗? 他当然知道。但他可能觉得,相比于得罪北京的风险,安抚好华盛顿那位随时可能“掀桌子”的盟友,更加迫在眉睫。 没错,我说的就是特朗普。 现在的美国,对韩国的压力是越来越大了。特朗普这个人,你是知道的,他脑子里没有“盟友”,只有“客户”。他看待美韩关系,就像在看一张财务报表,投入了多少,回报了多少,算得一清二楚。 最近,特朗普又抛出了一个让整个韩国都感到脊背发凉的想法。他在一次公开讲话里,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提到, 希望把驻韩美军基地的土地所有权,从韩国政府那里“租借”的形式,变成美方“永久拥有” 。他那句“我们一直在免费使用这些基地”的反讽,简直就是赤裸裸地在说:你们韩国占了几十年便宜,现在该连本带利还回来了。 这是什么概念?这不是简单的驻军费用分摊问题,这是在动韩国的“国本”。一个国家的土地,永久性地划给另一个国家的军队,这跟割让领土有什么本质区别?这已经触及到了一个主权国家的底线和尊严。 特朗普的这个想法,就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李在明的头顶。他知道,特朗普不是在开玩笑,这是极限施压的开始。除了土地所有权,还有贸易关税的重新谈判、要求韩国企业将供应链加速移出中国、在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对华“脱钩”等等。
这一张张“账单”摆在面前,李在明能怎么办?他没有太多选择。韩国的战时指挥权还在美国人手里,两万多名美军就驻扎在离首尔不到一小时车程的地方。这种结构性的依附,决定了韩国在安全问题上,没有独立的B计划。 所以,李在明这次公开选边站,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回应华盛顿的焦虑和压力,给特朗普送上一颗口头上的“定心丸”。他想用一个清晰的政治站队,去换取在具体经济和军事利益谈判上的一点点空间。 嘴上说要跟美国站在一起,可身体怎么办?韩国经济这台精密的机器,它的燃料、零件和市场,都深深地刻着“中国制造”和“中国市场”的烙印。
咱们不谈虚的,直接看数据。根据最新的统计, 2024年中韩双边贸易额达到了2.33万亿元人民币 我们去韩国旅游,看到的现代汽车、三星手机、LG家电,它们很多高端零部件和原材料来自中国;同样,这些韩国品牌在中国也拥有巨大的市场和生产基地。以半导体为例,韩国三星、SK海力士生产的存储芯片,有近一半是卖到中国市场的。这个庞大的产业链,像一张细密的网,把中韩两国捆绑在了一起。 李在明说要告别“经济靠中国”的模式,这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呢?如果真的彻底倒向美国,参与到对华经济“脱钩”中,那么韩国经济将面临的,不是阵痛,而是“大出血”。
想想看,供应链断裂,企业生产成本飙升;失去中国市场,企业的财报会变得多难看?成千上万的韩国工人可能会因此失业。这种经济上的失血,远比外交舞台上的一句豪言壮语要痛苦得多。 所以我们看到,李在明在说要跟美国站在一起的同时,又加了一句“不能彻底断绝与中国的关系”。这就是他内心矛盾和挣扎的体现。他想做的,是在美国划定的政治红线内,尽可能地保留与中国的经济联系。 说白了,他想在钢丝上跳舞。一边向美国挥手致意,表示“我是跟你一边的”;一边又向中国伸出手,希望“咱们生意照做”。
对于韩国这种“走钢丝”的想法,我们这边的态度其实一直很明确。外交部在回应相关问题时说的那句话,值得细品: “中韩关系源于共同利益,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受第三方因素影响。” 这句话里,有善意,也有边界感。 “源于共同利益”,是说我们合作的基础是实实在在的好处,是互利共赢,不是谁求着谁。 “不针对第三方”,是提醒韩国,我们发展关系,不是为了拉帮结派去对抗谁。 而最重要的,是那句“不受第三方因素影响”。这其实就是在清晰地告诉首尔:你可以跟任何国家发展正常关系,但前提是, 不能拿中韩关系,去当作你向第三方纳贡的“投名状” 。
李在明说,他希望韩国能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桥梁”。这个比喻很好,但一座健康的桥梁,两头的桥墩必须都稳固才行。如果你把所有的钢筋水泥都用在了通往美国的那一头,而中国这一头的桥墩却在被你亲手拆除,那这座桥,最终只会坍塌。 站在我们的立场看,我们尊重韩国的选择,但我们也希望韩国能想清楚,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它的价值在于平衡,而不是依附。当你在大国之间彻底选边,你也就失去了作为“桥梁”的价值,沦为了某一方的“前哨”。 还记得几年前的“萨德”事件吗?当韩国不顾中方强烈反对,执意部署美国的“萨德”反导系统时,中韩关系瞬间跌入冰点。那段时间,赴韩旅游团断崖式下跌,韩国的乐天玛特在中国市场全面溃败,文化娱乐产业也受到重创。那次教训,韩国应该还记忆犹新。 李在明这次“摊牌”,是一次充满风险的政治赌博。他赌的是,用一个明确的政治站队,能够安抚住特朗普,换来美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宽容”;同时,他赌的是,中国会因为经济上“离不开”韩国,而最终“理解”和“接受”他的选择。 但这个世界,从来没有两头通吃的好事。 当韩国的外交政策和国家战略彻底失衡,完全倒向一边时,它在国际秩序中的位置也将被重新定义。它将不再是一个有机会在东北亚扮演关键角色的地区强国,而会固化为美国亚太战略棋盘上的一枚棋子。 李在明已经说出了“站美国一边”这句话。中国听到了,世界也听到了。 接下来,我们要看的,是韩国的行动。这句承诺,到底只是一颗说给美国听的“定心丸”,还是一份韩国未来国策的“行动纲领”?
联富配资-配资炒股网址-股票配资机构-炒股怎样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