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教师报
教育家办学·思想力
感应世界 迷恋成长
张忠艳
植根中华文化智慧,深刻回应儿童天性,依托学校百年积淀与10余年“雅”文化实践,张忠艳提出“感应教育”理念,推动课堂成为充满生命力的“感应场”,让师生在深度互动中彼此看见,充满力量地向美丽世界迎面而行,从而在江苏省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教育集团构建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育人生态。
————————————————
真正的成长始于心灵被“看见”,成于生命间深度的“回应”,并终将在往复感应中升腾为对成长的恒久迷恋。这正是“感应·成长”模式矢志抵达的教育理想国。2022年6月,我出任江苏省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简称“枫桥中心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后,基于学校百年文化积淀与10余年“雅”文化探索实践,提出“感应教育”理念,系统构建了“感应世界·迷恋成长”育人体系。该体系通过“感之始—感之思—应之道—通之境”的循环,追求“感应万物,心心相印”之境,旨在构建以“积极感应”为能量流动、“迷恋成长”为精神气质的学校生命共同体。
在文化中感应:师法自然中实现“迷恋成长”的意义转化
“感应教育”并非无源之水,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智慧,致力于生命的整合发展,为儿童教育搭建坚实的文化链接。
“感应”思想源远流长,从《周易》“感而遂通天下之故”到董仲舒“天人感应”,再到宋明理学强调的“心物感应”“人际感应”与“教化感应”,共同构筑了其深厚的哲学土壤。《说文解字》对“感”与“应”的本源解释更是直指教育“触动心灵”与“恰当回应”的核心本质。感应教育与杜威、皮亚杰、维果茨基等人教育思想的共鸣,印证了互动是发展的核心动力这一规律。
感应教育深刻回应儿童天性,它呼应儿童“行动中思考”的需要,摒弃单向灌输,强调亲身体验与环境浸润;呼应“情感联结”的天性,以情感为纽带,构建安全、信任的关系场域;呼应“社会性存在”的本能,创设互助合作与担当实践的机会;呼应“独一无二生命体”的特质,尊重差异,因材施教;更呼应“终身成长者”的潜能,推动全人发展,培养感知、思考、协作、创造与价值实现的能力。
校园文化环境是“感应教育”理念的具象表达。学校精心打造的“三雅”文化环境,处处践行“以物载道”:校园里的半亩方塘景观引人思悟育人生态;枫雅书院太湖石映照苏式课堂“瘦皱漏透”之韵;梅兰竹菊廊道将君子品性风骨无声浸润孩子的心田。物理空间不仅是审美熏陶,更是价值的无声传递,旨在触发师生与环境的深度“感应”,在物我相融中体悟生命与世界的共生关系,实现从“感应世界”到“迷恋成长”的意义升华。
在课堂中感应:师生同游中建构“教学感通”的互动磁场
国家课程是育人的主阵地,学校的校本化实施是检验教育思想价值的试金石。枫桥中心小学聚焦课堂主渠道,将“感应”理念深度融入国家课程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系统变革。基于感应思想,学校建设指向深度学习的“慧雅课堂”,构建了《感应共生课堂育人双循环模型》,完成了分学科课堂样式的提炼与实施。
我们认为,课堂是充满生命力的“感应场”,教学是“随感而应、教学感通”的生命历程,师生构成了“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成长共同体。在学科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将知识学习融入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多感官参与和情感共鸣中“感应”知识背后的生命力。
比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交通规则我遵守》学习中,可以让学生角色扮演“校园交通指挥官”,分组模拟上下课高峰期的走廊、楼梯间:一组无规则自由通行,另一组在简单规则和“小交警”指挥下通行。这个感应过程让学生体验到了无序带来的混乱和秩序带来的舒适感;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同伴的讨论中意识到遵守规则节省了时间、带来了尊重,同时守护了彼此的安全,是对集体、对他人的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各学科都是学生开启感知世界的独特钥匙。教师聚焦学科素养,引导学生超越表层知识,将学习转化为与万物共鸣的“感应”之旅。比如,语文学科让学生感应文字的生命力,在诵读与创作中体会汉字的韵律之美,从而让语言成为表达情感、连接文化的“精神脉搏”;数学学科,学生从树叶脉络、日影轨迹中感知万物数学韵律;英语学科,学生借原声影视、节日文化体悟语言节奏与文化逻辑;体育学科,学生于跳跃平衡间洞察身体协作的呼吸智慧;艺术学科,学生学会以审美视角鉴赏万物,通过作品回应对世界的感知理解……
在行动中感应:“三维九场”中编织生命成长的“万物”课程
我们认为,学习就是创设联结。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打开五感六识,在亲身体验中解码大千世界,唤醒生命的整全生长——感知世界的丰富,体验共生的乐趣,追寻生命的意义,成为更好的我们。
因此,学校自主研发的“感应万物,明理达己”生命成长课程,即“198件小事”课程,最能体现“感应教育”小学实践样态。
“198件小事”课程采用独特的“三维九场”结构,“三维”即从三个不同的、逐层递进的核心维度构建儿童成长路径,“九场”是指每一个维度又细分为三个具体的实践场域或课程模块,这九个模块涵盖学生成长的关键领域。
其中,维度一是“童眼·感应万象”,聚焦认知世界,引导儿童用纯真视角观察、感知、理解广阔的外部环境。它包括自然感应妙趣生(如校园植物观察日记、节气物候探究等)、传统感应文脉承(如寻访枫桥古迹、体验非遗手作等)、视野感应寰宇通(如世界文化主题周、寄给世界的名片苏绣等)。
维度二是“童行·感应人间”,聚焦社会实践与关系,引导儿童在互动与社群生活中学习、体验、担当。它包括家庭感应亲情融(如我为家人做道菜、爸爸妈妈的职业风采等)、师友感应同行悦(如和你说句悄悄话、班级互助角管理等)、社会感应担当行(如志愿服务我能行、做一次苏州文化宣传大使等)。
维度三是“童心·感应真我”,聚焦内在探索与成长,引导儿童认识自我、实践信念并实现个人生命的绽放。它包括心灵感应探本真(如我的情绪晴雨表、敲打压力“瓶”复心情等)、知行感应践于微(如与自己赛跑、我的阅读总结报告等)、成长感应绽光芒(如我是红领巾讲解员、自制毕业手册等)。
校本课程通过每周一件小事的身体力行,帮助学生在与自然、社会、他人的互动中逐渐形成“万物有灵且有理”的思维范式,并在“感应—明理—修身”的过程中达成“以物观己,以己应物”的自我建构,持续推进身心灵的协同发展。
在成长中感应:“明理达己”中向着美丽世界迎面而去
“感应教育”最终的落脚点是师生真实、鲜活的生命成长样态,是个体在“明理达己”后自信、从容、充满力量“向美丽世界迎面而去”。
经过多年的实践,学生普遍表现出对周围世界更为敏锐的观察力和好奇心。调查显示,超过85%的学生“更愿意主动探索新事物”并“能感受到自然之美、文化之美”。生生关系显著改善,班级互助氛围浓厚,小矛盾小摩擦大幅度下降;学生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显著提升;学生在科学探究、社会议题讨论中更能联系实际并多角度思考。他们自发组成小组,调研社区垃圾分类问题,设计宣传方案并面向居民宣讲;他们在了解枫桥历史后尝试创作融合现代元素的传统手工艺品……
学校开设的180多个兴趣社团让学生有了更多的展示平台,涌现一批在科技、艺术、体育、公益等方面崭露头角的“小达人”。
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逐步转变为学生成长的“感应者”。教师普遍提升了观察、理解学生需求的能力(共情力),更善于整合校内外资源设计学习任务(联结力),更能激发学生潜能(催化力),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迭代教学模式(创生力)。近3年来,教师专业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围绕“感应教育”实践在省级以上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感应·教育·变革》《感应教育·蝶变成长》两本专著,新增姑苏教育人才4名、狮山人才8名,骨干教师扩容至46人。在苏州市中小学教师专业素养竞赛中,获奖人数及一等奖占比连续3年稳居全市前列。
作为苏州市教师发展示范基地,学校构建了省名校长工作室、省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省网络名师工作室等立体化培养体系,不仅惠及本校教师,还辐射引领省内外同行,接待10余省份教育考察团逾200批次,传播“感应教育”实践智慧。
枫桥中心小学师生共同经历“感”与“应”的往复循环,在深度互动中被看见、被理解、被支持,敏锐感知世界的丰富与复杂,自信表达独特自我,负责任地担当社会角色,并怀着对成长的恒久迷恋,充满力量地向美丽世界迎面而行。
这正是“感应教育”所描绘并践行的美好图景。
————————————————
书记名片
张忠艳,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市枫桥中心小学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江苏省首批“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江苏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姑苏教育领军人才,曾获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特等奖。
联富配资-配资炒股网址-股票配资机构-炒股怎样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