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项羽,作为古代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军事家,一直以来都受到了众多评价,既有正面的称赞,也有负面的批评。有人赞扬他“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认为他是武勇无敌的英雄;但也有人像朱元璋一样,批评他“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自矜功伐”。因此,项羽这个人物充满了复杂性,既有光辉的军事成就,也有争议的政治决策。在历史上,项羽的军事才能得到了极高的评价,然而他的政治眼光和思想却常常受到贬低。
新中国成立后,张爱萍的儿子张胜与父亲也曾讨论过项羽的话题。张爱萍的评价并不高,他认为项羽缺乏远见和胸怀,甚至批评他:“项羽这个人没有多大志向,有点功名就要卖弄,这种人有什么出息?”那么,为什么张爱萍对项羽的评价如此不屑呢?难道项羽真如张爱萍所说的那样,缺乏眼光吗?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沐猴而冠的项羽
秦朝末年,因苛政民不堪重负,各地人民纷纷揭竿而起。楚地的起义军力量尤为强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刘邦和项羽。根据《史记》的记载,项羽的家族世代为楚国的将领,项家也是楚国的望族,项羽自身便是楚国将门之后。
展开剩余78%在一次秦始皇巡视会稽的途中,项羽曾感慨道:“彼可取而代之!”从这一句简单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他对秦朝的压迫政权产生了极大的不满。项羽的亲叔父项梁也非常看重他,认为项羽具备非凡的才华和雄心,是一位能够成就大业的英才。事实证明,项羽的确做出了惊人的战绩——他在巨鹿之战中率领的楚军,以一场几乎不可能的胜利,打破了秦国的精锐部队,彻底摧毁了秦军的主力。
巨鹿之战的胜利,标志着项羽名声的腾飞,也决定了秦朝灭亡的命运。这场战斗的意义非凡,它不仅标志着楚军彻底扭转了局势,也让项羽的名字在历史上永载青史,成为后人传颂的英雄。
然而,在项羽大破秦军、进入关中后,他做出了一个关键的错误决定,这个错误不仅让他错失了帝位,也成为后世对其批评的焦点。项羽的谋士韩生曾劝他:“关中四塞之地,肥饶可霸,宜图长远。”但项羽却在战胜秦军后,毫不顾忌地屠戮了咸阳,甚至杀害了秦王子婴,掳掠了大量的秦朝财宝后,便准备回江东。这一行为,反映了项羽的短视和自满。
实际上,项羽原本并没有把关中作为未来政权的根基,而是选择了通过摧毁秦朝,借此回到自己的故乡炫耀胜利,完全没有考虑到关中地理位置的优势和战略意义。他的这种行为,导致了他错失了建立统一政权的良机。而当他准备返回江东时,他的谋士韩生直言不讳地讽刺他:“楚人沐猴而冠,果然如此。”这句话传达出项羽的狭隘和骄傲,暗示他并未真正理解自己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有些人认为,项羽回江东并非完全错误,毕竟徐州对于他来说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徐州历史上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军事重地,数百年来历经战争与变迁,决定了许多王朝的兴衰。尽管如此,放眼整个局势,项羽选择回归江东的决定还是显得非常短视。关中自秦朝以来,已经是政治和经济的中心,且有天然的地理屏障,适合在动乱的时代建立一统天下的政权。相比之下,徐州四面平坦,缺乏防守优势,极易受到敌人袭扰。
如果项羽当时没有做出“东归”这一决定,而是选择稳固关中,或许历史将会有不同的结局。可惜,项羽的眼光过于狭隘,导致了他最终的失败,成为“四面楚歌”的悲剧主角。因此,项羽被批评为“沐猴而冠”的政治家,许多军事家和历史学者都为他感到惋惜,认为他未能抓住最佳的历史机会。
张爱萍批评项羽的“短视”
张爱萍对项羽“富贵不归故乡,如锦衣夜行”的想法非常不屑。尽管他理解项羽的乡愁情感,但他认为项羽将个人的情感置于国家和事业之上,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张爱萍本人也有深厚的乡土情怀,作为四川达县人,他对家乡有着深切的情感。然而,在工作和责任面前,张爱萍始终把事业放在首位。
在三线建设期间,张爱萍多次到四川的航天厂视察工作,但每次路过家门时,都没有回去探望亲人。有人问他为何如此,他回应说:“像我这个位置的人回家,会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地方上肯定会特别重视,还会搞什么欢迎仪式。”他认为自己的职务太过显赫,回家探望不仅会影响地方的工作,还可能给家人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张爱萍曾写信给地方政府,要求严格拒绝任何亲戚朋友通过他的名义谋取私利。他为人清廉,一直保持着公正和严肃的态度。他并不愿意让自己的亲戚借他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甚至在自己取得一定职位后,仍旧坚持对自己的亲人“无特殊照顾”的原则。
解放后,张爱萍不仅帮助那些符合条件的亲戚找到了工作,甚至亲自将两个侄子送到了地质勘探队和朝鲜战场。对于那些想利用关系谋取职务的亲戚,他坚决拒绝。尽管有亲戚因此心生不满,但张爱萍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这一切使得张爱萍在家族中甚至感到孤立。然而,他始终认为自己是为人民服务,不希望个人的家庭情感影响到工作。正如他所言:“现在是人民的政府。”他为国家、为人民付出了毕生精力,始终保持了崇高的职业操守。
张爱萍不愿意为了个人的私欲去炫耀富贵,这种对事业的忠诚和对社会责任的坚守,恰恰是他看不起项羽“锦衣夜行”行为的原因之一。张爱萍认为,真正值得尊敬的,是那些将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人,而不是那些只顾自己荣华富贵的人。
通过张爱萍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他的评价确实有其深刻的道理。张爱萍一生致力于为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奋斗,而项羽却因为个人的自豪感和短视的决策,错失了历史的最佳时机。
发布于:天津市联富配资-配资炒股网址-股票配资机构-炒股怎样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